同理心培养

在孩子的幼儿时期,除了语言的天赋培养,最应该培养的是孩子的同理心(Empathy)的能力。
3,4岁左右的孩子已经拥有了心智理论(Theory of Mind),即是了解对方的想法与情感,可以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。而5岁的孩子,在心智理论上有一个很大的进步,在他人心智解读的方面几乎可以做到零失误。
伴随着心智理论的发展,儿童在此时也逐渐发展出同理心的能力,一方面是了解对方的想法与情感,另一方面是可以与对方感受到一样的情感,比如对方的伤感能让自己同样感到伤感。
同理心,作为一种理解与感受他人想法与情感的能力,可以说是亲社会行为(prosocial behaviors)的根基,也是减少校园暴力与社会犯罪率十分有效的方法。当一个人具备理解他人痛苦的能力,能够假设自己是受伤害的一方,并且感受到受害方的痛苦,便会立即停止伤害他人的行为。同理心也是高情商者必备的能力,一个可以成功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的人,是知道说什么,做什么来让对方感到舒适与轻松的。所以,将对同理心的培养加入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,是十分必要的。

研究表明,4到7岁是发展同理心的关键期。有暴力倾向的儿童在7岁之前一般只缺乏冲动控制的能力,在同理心的层面上与其他儿童相类似。然而,7岁之后,有暴力倾向的儿童开始逐渐减少同理心。如果在7岁以后,甚至是中学阶段再进行同理心的教育,效果就会大大减少。而校园暴力中的施暴者,通常因为缺乏对他人痛苦的体会能力,而对实行暴力行为(包括身体与语言)感受不到愧疚。
因此,在幼儿园阶段,全面进行同理心教育十分重要与必要的。目前的情况是,幼儿园,小学与中学都没有把同理心作为一个重点教育的内容。我们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大多只接受了学业上的教育,即使有思想品德课,也是作为一个敷衍进行,为完成教育局指派任务的简单课程。而现在校园暴力泛滥,正折射了我们同理心教育的缺失。
在培养同理心的关键幼儿时期,在这一时期,我们互惠生项目除了对孩子语言学习上有所帮助外,还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,让年幼的孩子们明白同伴们的想法与心情,知道要分享他人的快乐与感受他人的痛苦。只有当同理心深深扎根在儿童的心理世界里,我们未来领导者才会是一个亲社会与富有同情心的群体。